• 网站导航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更新时间:2021-10-13 14:30:01 来源:  网络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作者:韩炳哲(Byung-Chul Han),韩裔德国哲学家、文化理论学者

选自《爱欲之死》,宋娀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马丁·海德格尔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说:“关于他者,也就是与我对你的爱以及我的思想密不可分的东西,是很难讲的。我称之为爱欲,巴门尼德称之为诸神身上最古老的东西。每当我的思想又迈出关键的一步,每当它朝着未经开发的领域探进一步,神那扇动着的翅膀就会触碰到我。当我把长久以来已知的东西引入可以表达的语言区,而把长久以来一直被表达的东西打入冷宫的时候,神对我的触碰就会更强烈,甚至叫我害怕。既要完全适应这样的状况,又要保护好我们的自我;既能追随神的飞行,又能安然无恙地踏上归途——也就是要兼顾和同时重视这两个层面而稳步前进——这是我不易做到的地方。我总是容易误入单纯的感官世界,或者徒劳地用工作迫使自己尝试那些原本无法被强迫完成的事。”

他者的引诱会在思想中点燃一种情欲的渴望,而除却这种引诱,就只剩下徒劳的、不断复制同类的工作。以计算和推演为核心的思考缺乏独一无二的消极性,是一种积极的劳动,因为它不会引起消极的不安感。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思考本身不是受爱欲驱动,不能探索“无人之境”和不可推算之事,那么它就只是一种“徒劳的劳动”。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atopisch)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单纯的感官性”。感官性和工作都从属同一种秩序,它们都与精神和愿望无缘。

不久前,《连线》(Wired)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发表了一篇题为《理论的终结》(The End of Theory)的争议性文章。他在文章中称,如今我们拥有了无法想象的巨量数据,使得不同的理论模型都变得多余:“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在今天这个充斥着海量数据的时代成长起来,它们不需要委身于任何错误的模型,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模型。”

人们分析数据,找到相关性或者主从关系的模式(pattern),一切依靠假说推演的理论模型让位于更直接的数据比对。关联性代替了因果性:“跳出人类行为的一切理论——从语言学到社会学,忘掉分类学、本体论和生理学。谁知道人们为什么在做他们在做的事情?重点是他们做了,然后我们可以用前所未有的精确度进行痕迹追踪和测量。只要有充足的数据,数字自会说话。”

安德森的基本观点是,理论的价值正在弱化和萎缩。理论更像是一种模型或假说,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证实或者证伪。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那样强大的理论是无法用数据分析模型来替代的,因为它们强调的是思考的基础。理论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判定。它是最原始的、初发的判定,决定了哪些从属于这个判定而哪些不是,哪些存在着和应该存在而哪些不是。理论具有的高度选择性的叙事特征,可以帮它在“无人之境”披荆斩棘,打开一条通道。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vorgegeben)。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

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信息是肯定性的。

基于数据的“积极”科学(谷歌科学)仅限于数据的比对和调整,却导致了理论的终结。它是叠加的、侦察式的,而不是叙事性的、阐释性的。它缺乏贯穿始终的叙事张力,瓦解为信息的片段。信息和数据的铺天盖地,使得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论。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当今的海量信息则会让它们变形。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当今的理论危机与文学和艺术的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Michel Butor)将其称为精神的危机:“我们不仅处于一种经济危机之中,还处于文学危机之中。欧洲的文学正面临威胁。我们现在在欧洲正经历的是一种精神的危机。”

有人问,布托尔从哪里看出精神危机之所在,他回答说:“十到二十年以来,文学界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出版物如同洪水涌来,但精神是停滞的。原因在于沟通的危机。花样翻新的通信工具令人惊奇,可它们带来的是一片可怕的嘈杂。”如同荒草蔓生的海量信息带有过度的肯定性,如同噪声。透明的信息社会是噪声量极高的社会。它不具备否定性,只有同质性。精神的本意为不安,也正是不安给予精神以活力。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因此,性也是不断累积和叠加的。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角色是引诱者、求爱者和被爱者,由于他的独一无二,被称为“阿特洛波斯”。他的言论(logos)本身就是一种爱欲的引诱。因此他被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萨提尔(Satyr)或者吹笛人玛尔叙阿斯(Marsyas)。萨提尔和西伦都以陪伴酒神狄奥尼索斯著称。苏格拉底比吹笛人玛尔叙阿斯更胜一筹,因为让人陶醉入迷的是他的言语。听到他言语的每一个人,都如同灵魂出窍。阿尔基比阿德(Alkibiades)称,当他听到那些话的时候,心脏跳动得如此强烈,如同被重物所击。这些“智慧之言”(philosophia logon)如同蛇一样噬咬着它,留下伤口,榨出他的眼泪。

迄今为止,大家都忽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即在哲学和理论的开端,理性与爱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若失去爱欲的力量,理性也会变得无力。阿尔基比阿德称,与苏格拉底不同,伯利克里和其他优秀的演说家都不曾如此打动自己,令自己陷入如此的不安之中。他们的言辞缺乏爱欲的引诱力量。

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苏格拉底演说的魔力归因于“独一无二的否定性”,而非“疑难”(aporie)。与传统不同,柏拉图将波洛斯(Poros)看作爱神之父。波洛斯的意思是道路。思考是在“无人之境”开辟道路却不迷路。凭借这一来历,爱欲是可以指路的。哲学是从爱欲到理性的转化。海德格尔沿袭了柏拉图关于爱欲的理论,因为他发现,只要他在思考中迈出重要一步、在“无人之境”进取一步,便会有爱神之翼触碰到他。

爱欲是柏拉图的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所谓求爱者不是指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人,不是源自外部体验和实践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个鲜活的属类,一种超验的体验”。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在《什么是哲学?》(Was ist Philosophie?)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如果朋友是思考能够进行的条件,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或者情人,是情人吗?人们原以为纯粹的思考是将他者排除在外的,那么朋友会将一种与他者充满活力的关系重新带入思考之中吗?”

微课推荐

01 20位哲学家醍醐灌顶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03 100+部文艺作品的哲思与启示

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怎么才能和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以上就是关于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相关问题啦,如需了解更多关于 怎么与一个人成为好朋友 问题,关注我们的下次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