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导航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更新时间:2021-10-12 14:20:09 来源:  网络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 怎么做一位隐士 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 怎么做一位隐士 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桃花渔隐图》轴,明,蓝瑛绘,绢本,设色,纵189.6cm,横67.8cm

中国古代文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隐士文化自成一格,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一笔。而隐士阶层凭借高贵的品质独具魅力立于青史。

此等高士,或携友同游,纵情山水;或吟诗作赋,陋室高卧;或把酒言欢,高谈阔论;得意处,击缶高歌,仰天长啸,何等自在逍遥。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一、何谓隐士、古今隐士知多少?

在这里隐士有三层含义:1.旧指隐居的人。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3.指有条件、有机会出仕而不仕,或已经为仕而自动引退的在某一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夏山高隐图》轴,元,王蒙作,绢本,设色,纵149cm,横63.5cm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中华文明几千年高士辈出,隐士阶层阵容庞大,不胜枚举,各个时期皆有代表人物。

最远古就有了一位真正的隐士——许由,晋皇甫谧《高士传》云:“尧又召(许由)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商周时的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春秋时宁死不受君禄的介子推、骑青牛出关的老子、战国的庄周、汉代的东方朔;魏晋时期隐逸之风最胜,号称天下第一隐的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隋唐时,半隐半仕的王维、孟浩然。宋朝的希夷先生陈抟(后世尊为陈抟老祖)佛印。

明清时期的唐寅、八大山人朱耷、黄宗羲等。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二、真假隐士

隐士也有真伪吗?有,有两种人常被误认为隐士。

其一,韬光养晦徐图进取寻求机遇的名士。如姜尚、诸葛孔明;

其二,沽名钓誉走终南捷径的投机分子。如东汉的严光严子陵,充当了人们饭后的笑谈,因为他是人们所谓的假隐士,“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波茫茫何处寻?”这首诗是说严子陵反穿羊裘去钓鱼,分明是沽名钓誉,要等汉光武帝来找他,以此为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只穿一般渔人的蓑衣斗笠,谁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的那位渔人便是严子陵呢?而当了皇帝的刘秀,岂不是也找不到他了吗?因此就有人批评严子陵是有意弄噱头,求虚名,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隐士不但有真伪,且有品级之分。古言: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我认为,隐于何地,不重要,关键在于一个超脱于世的心态。人皆言隐士以陶渊明、唐寅为上品,其实观二人作品,明面闲适悠然,字里行间仍饱含对俗世社会的激愤及壮志未怀的愤懑、无奈!

如此,唐寅、陶渊明们的意境算不得上品。

那么,究竟有没有真正的隐士呢?当然有,在哪?在深山更深处,真正的隐士就是那些“隐于野”的“小隐”。你看——“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字的渔樵大夫,他两个畅笑谈今论古。”果真渔、樵二大夫不识字吗?不是,要不怎么会谈今论古。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是不屑,他们只想“雨来分畦种瓜,旱来引水浇麻”,“闲来几句渔樵话,困了一枕葫芦架”,“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隐得很深,所以没有多少故事流传。

真正的大隐常遁迹无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矣。


怎么做一位隐士(做一个隐士)

三、隐士品格

《后汉书》说隐士们“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还有一点就是人总会被孤独吸引,静默的时候,思想就会飘向一片更广阔的天空,脱离周边环境的纷纷扰扰,真正与时间和万物同在。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思想意识里有“隐”的想法。

隐士,则是让独处的时间把自己的内心修炼到如止水般平静,思想灵动智慧,心性和善仁慈。隐士常在深山中默默无闻,茅蓬褴衣,不留文字,却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一直被各个朝代的人们所尊敬。

隐士们一般具备以下品格:

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飘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四、高士因何归隐

隐士虽飘逸孤傲,然隐士们的生活却并不见得如隐逸诗描述的那般闲适逍遥,有诗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群不善劳作的文人,其生活境遇可想而知。为何还有大量贤人甘于归隐?

其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济根源;

其二,隐逸的主因在政治浑浊和强权统治;

其三,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其四,中国古代士人多重气节淡名利,孤傲难驯;

其五,传统儒道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五、博大灿烂的隐士文化

(一)隐士的“士”是一个文化标记,表示有文化知识,这是隐士的资格。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是隐逸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

1、哲学

早期隐士与哲学密不可分。《高士传》中第一、二、三位隐士披衣、王倪、齿缺纯然都是哲学符号。他们“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然而却在不断地探讨知与不知、人与神、人与天之类的哲学要义。

稍后的思想家孔子从政治的角度提出“天下……无道则隐”,“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哲学,为士人提倡一种出处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对不良政治的批判和对隐逸行为之合理性、有价值性的肯定。

《易》所谓“肥遁无不利”、“高尚其事”、“幽人贞吉”等等,兼及人生之利害与道德,尊隐之意甚明。

隐逸思想家老子和庄子创立了精邃博大的隐逸哲学。老子的“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虽系政治哲学,但却深深地关切着人生的自由和安逸问题。

庄子干脆抛开了孔子“道”的前提,而只从主体的自我感受出发,提出“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生命哲学原则。他无条件地认为仕就是“羁”,出仕就失去自由。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正是自由。要葆有自由,就绝对不可沾仕的边儿。

将孔子、庄子的隐逸论相比,可知孔子着眼于是非标准,确立的是道德内涵;庄子着意于审美标准,确立的是自由内涵。二者皆本于人类性情之真。可见,中国的隐逸文化在早期思想家那里就获得了真、善、美的全方位肯定——守志为真,高尚为德,自由为美。

先秦以后的隐士哲学以老庄代表的道家为根基,在后世的发展中,渐渐融入了儒、佛的哲学思想,自成一格。历代隐士哲学中,以魏晋时期的清谈成就最高。

魏晋清谈风气之盛、之烈,后人很难想象。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这种清谈经常通宵进行,所谓“微言达旦”;有人耽溺清辩,到了忘食的地步。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裴等。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高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

中国隐逸文化一直葆有浓郁的哲学意味,虽然后世隐士多为文人而哲人渐少,但隐逸始终代表着古代士人生存哲学的一方面,与仕途经济之学分庭抗礼,共同丰富和健全着民族精神。

2、史学

传统史学历来尊隐,《册府元龟》卷八O九《隐逸》序于此略有说明:

夫隐居以求志,遁世而无闷,含华匿耀,高翔远引,非夫德充而义富、学优而诚笃,又孰能怀道自晦,绝俗而孤举哉?故仲尼之序逸民,马迁之述隐君子,班范而下,罔不论次焉。

《史记》未列隐逸传,但尊隐倾向明确。《五帝本纪》载:尧在位七十载,晚年选择继承人,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四岳就推荐了隐于民间的虞舜。《伯夷列传》记录了“尧让天下于许由”传说。在这两则记载中,隐者地位之尊不言而喻。此外,《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老子“其犹龙邪!”“隐君子也。”“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庄子有“贤”名而“终身不仕”。总之司马迁《史记》对隐士是褒扬尊尚的。

《后汉书》首立《逸民传》,范晔序曰: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

范氏序、传为后世史、志之隐逸传正式确定了尊隐的基调。

3、文学

“隐逸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因写《三都赋》而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也写了两首《招隐诗》,其中有句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向,逍遥撰良辰。”诗中提到的惠连是指柳下惠、鲁少连,曾屈已受禄;首阳的典故则是指不食周禄、宁愿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意思是说,无论是惠连的曲意求仕,还是夷齐的舍身全节,都与我无涉,我只知倘佯逍遥,怡然自得。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表现。

山水诗和“隐逸诗”可说是孪生姐妹。要隐逸,就必然会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泉,这必然会拥抱山川、赞美山川,吟哦之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

描写隐士的文字,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或是振衣而归的高士情怀,或是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如: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刘安:《招隐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孰知富生祸,取富不取贫。宝玉忌出璞,出璞先为尘。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君子隐石壁,道书为我邻。寝兴思其义,澹泊味始真。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草木择地生,禽鸟顺性飞。——孟郊《隐士》

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 ——孟郊《怀南岳隐士》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 《寄隐客》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元稹《悟禅三首寄胡果》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 《中隐》

今来招隐士,恨不见琼枝。——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许浑《寄题南山王隐居(一作王隐士居)》

 磻溪连灞水,商岭接秦山。青汉不回驾,白云长掩关。雀喧知鹤静,凫戏识鸥闲。却笑南昌尉,悠悠城市间。——许浑 《题灞西骆隐士》

紫府丹成化鹤群,青松手植变龙文。壶中别有仙家日,岭上犹多隐士云。——李商隐《题道静院院在中条山故王颜中丞所置虢州刺史…写真存焉》

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 ——韩偓《南亭》

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经文是妄言。出浦钓船惊宿雁,伐岩樵斧迸寒猿。行人莫问师宗旨,眼不浮华耳不喧。——杜荀鹤《题江寺禅和》

病后霜髭出,衡门寂寞中。蠹侵书帙损,尘覆酒樽空。池暗菰蒲雨,径香兰蕙风。幽闲已得趣,不见卜穷通。——李中《书蔡隐士壁》

烟萝拥竹关,物外自求安。逼枕溪声近,当檐岳色寒。药苗应自采,琴调对谁弹。待了浮名后,依君共挂冠。——李中《寄庐山庄隐士》

盛府宾寮八十馀,闭门高卧兴无如。梁王苑里相逢早,润浦城中得信疏。狼藉杯盘重会面,风流才调一如初。愿君百岁犹强健,他日相寻隐士庐。——徐铉《赠浙西顾推官》

仙人好负局,隐士屡潜观。——张鷟《扬州青铜镜留与十娘》

千峰映碧湘,真隐此中藏。饼不煮石吃,眉应似发长。风榸支酒瓮,鹤虱落琴床。虽斅忘机者,斯人尚未忘。——贯休《怀南岳隐士二首(一作赠隐者)》

(二)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

通常“文人画”多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隐士和隐士生活多成为其创作题材,如:唐寅《落霞孤鹜图》、朱德润《林下鸣琴图》、戴进 《溪边隐士图》。

历来学者对隐士都是持反对态度的,认为隐士逃避现实,应负国家衰亡之责。当然,隐逸不宜提倡,年轻人隐逸不仅不宜提倡,还应加以反对。但隐逸者所创造出灿烂丰富的文化却不容否定,值得我辈继承和发扬。

隐士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豁达之胸怀、通透之智慧,淡泊之心境,洒脱之作风,恬淡之生活,着实值得我辈继承及发扬......

以上就是关于 怎么做一位隐士 相关问题啦,如需了解更多关于 怎么做一位隐士 问题,关注我们的下次更新哦